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问渠那得清如许渠的意思

   日期:2024-03-19     来源:www.bbshez.com    浏览:378    
文章简介:问渠那得清如许,渠的意思是池塘或方塘,指存水的池子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,渠的意思是池塘或方塘,指存水的池子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这是著名的话句,意思是方塘里的水这么清激,是由于源头的水是流动的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渠的意思

渠,解释:它,第三人称代词,这里指方塘之水。

【原文】:

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

南宋·朱熹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【注解】:

⑴鉴:镜子。

⑵天光云影共徘徊: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映在池水之中,不停地变动,犹如人在徘徊。

⑶渠:它。

⑷那:同“哪”。

【翻译】:

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示在眼前,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块移动。

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?是由于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持续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
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全诗赏析

前两句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“半亩方塘”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。半亩的“方塘”虽然不算大,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,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,“天光云影”都被它反映出来了。闪耀浮动,情态毕见。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,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。这两句展示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,能使人心情澄净,心胸开阔。

后两句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诗人并没说“方塘”有多深,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“清”字,“清”就已经包括了“深”。由于塘水假如没肯定的深度的话,即便非常“清”也反映不出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情态。诗人抓住了塘水“深”而且“清”,就能反映“天光云影”的特征。但到此诗人并没结束,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。问它为何这么“清”,可以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来。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“方塘”的本身没法子来回答。

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,从远处看,终于,他看到了“方塘”的“源头”,找到了答案。就由于“方塘”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“源头”,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“活水”。这个“方塘”因为有“源头活水”的不断输入,所以它永不枯竭,永不陈腐,永不污浊,永远“深”而且“清”。“清”得不只可以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,而且可以反映出“天光”和“云影”“共徘徊”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。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示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。

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表达了什么道理

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。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。借用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,比喻要不断同意新事物,才能维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。大家在念书后,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,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,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。所谓“源头活水”,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常识。

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作者介绍

朱熹(1130-1200),字元晦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,世称朱子,因谥文,称朱文公,祖籍徽州婺源(今江西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),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。

 
标签: 知识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